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,转载请后台留言,欢迎转发到朋友圈!
全文共5573字 | 阅读需12分钟
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
文章来源:《中国国家历史》叁拾捌期
《宣大山西三镇图说》及宣府镇上北路
《宣大山西三镇图说》(以下简称《图说》)是一部反映17世纪初期明代宣府、大同、山西三镇沿边地区明蒙双方情况,尤其是明代北部边防情况的重要资料。该书最大的特点是“图”和“说”相结合,二者并重、翔实丰富。《图说》中各军事堡垒图多达二百三十余幅,记述文字近十万。图中既有总图说又有分图说,分别用图画和文字详细记述了每座堡垒的建置沿革、建筑材料、规模等,还特别记录了不少边外驻牧的蒙古部落名称、首领、入边通道等。《图说》的作者杨时宁(1537—1609),字子安,号小林,河南祥符(今河南开封)人,嘉靖四十年(1561年)举人,隆庆二年(1568年)进士, 后授山西曲沃知县,迁南京太仆寺丞、山西按察司佥事,后又任贵州巡抚、宁夏巡抚。万历二十九年(1601年),杨时宁以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府、大同、山西,万历三十年 (1602年)升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,仍总督宣大。万历三十七年(1609年)杨时宁致仕卒,享年七十三岁。这部《宣大山西三镇图说》就是杨时宁在总督宣大时纂集成书进献给万历帝的。
展开剩余92%《宣大山西三镇图说·宣府巡道辖上北路总图》(明万历三十一年秘阁彩绘本,日本宫内厅藏)
杨时宁在纂集这部书时,明朝政府同北方蒙古部落和平互市已达三十余年:“盖士恬于伍,农熙于耕,胡马不窥于郊关,而边城常至于宵辟者,今已三十余载。” 较长时间的和平使得边备日渐松弛,他想通过《图说》的撰写呼吁明廷统治者提高对三镇边外潜在威胁的警惕,不要掉以轻心:“顾臣等仔肩重寄,勉相图度,姑毋论孽牙之萌且日夜其间,即苟幸旦晚无事,敢遂狃处堂之安而漠然不为深长计哉”,同时希望统治者能够励精图治,以边务为重。可以说杨时宁对北疆 的担忧是有先见之明的,尽管此后蒙古诸部落同明廷没有再爆发大规模的战事,但他进献《图说》还不到 二十年的时间,东北后金政权首领努尔哈赤便以“七大恨”为由率兵反明,杨时宁最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。
《图说》所聚焦的三镇中,宣府镇主要位于今河北省西北部,镇内长城及其聚落分布于张家口市的怀来县、赤城县、涿鹿县、下花园区、宣化区、桥东区、桥西区、万全区、怀安县、蔚县、阳原县,保定市的涞源县,以及北京的延庆区等地。宣府镇东接昌镇,西接大同镇,南接真保镇,其防区“东至京师顺天府界,西至山西大同府界,南至直隶易州界,北至沙漠,广四百九十里,轮六百六十里”,是京师的西北门户。宣府镇处于长城九边的中段,位于战略通道上,被称为“最重”“最急”的冲要:“紫荆控其南,长城枕其北,居庸左峙,云中右屏,内拱陵京,外制胡虏,盖屹然西北一重镇焉。”目蒙古部落也多次从宣府和大同对明朝发动进攻,仅从1449年土木之变到1550年庚戌之变,蒙元军队越过宣府镇长城打到居庸关就有六十四次之 多。作为长城建筑最为密集的区域,宣府镇东西跨度不过四百里,边垣总长度却超过两千里。边墙依山势修建,除大边长度超过一千八百里,还有二边等内长城及众多的墩台,堪称层层设防。此外,宣府镇镇城以下,路城、堡城、村堡、营寨,互为联络,可以说宣府镇 的安危直接影响着京师的安宁。
宣府镇全镇下辖城堡七十四座,镇城以下,分八路防守,总计驻兵约十万。这八路分别为:宣府守道辖上西路、宣府守道辖下西路、宣府守道辖南路、宣府巡道辖上北路、宣府巡道辖下北路、宣府巡道辖中路、宣府怀隆道辖东路、宣府怀隆道辖南山路。其中宣府巡道辖上北路,即上北路,在宣府镇初设时属北路,辖独石、赤城等十四座城堡。景泰五年(1454年)设北路分守参将,驻守开平卫城,即独石城。万历十八年(1590年)前后,北路开始分为上北路和下北路。据《图说》记载,上北路万历时分管大边五百一十四里,二边一百八十六里,边腹墩台六百三十座,有官兵一万一千二百三十二名,马骡两千七百三十四匹。上北路分守参将称独石马营参将,驻独石城。所辖十二座城堡,独石城、马营堡、青泉堡、松树堡、君子堡、镇安堡、赤城堡、镇宁堡等俱极冲,云州堡、伴壁店堡、猫儿峪堡、仓上堡稍次之。守备四员,驻独石、马营、赤城、云州,其余为防守。
宣府镇上北路十二座城堡
针对蒙古势力的特点,明代确立了以防守为先的宏观军事策略:“边寇出没不常,惟守御为上策。”守御为上策,加上游击作战、坚壁清野、避其主力打其虚弱等战术原则,构成了明代的长城防御理念,而这一理念同样为宣府镇的防御所继承。在长期的明蒙军事对峙过程中,随着双方力量的消长和明朝军事战略的进步,从守边墙到守墩台,最终确定以城堡为中心的防守战略。
城堡,是明长城防御体系的中心和落脚点。按照九边镇戍体系,城堡可分为镇城、路城、堡城、营寨,其中上北路参将驻守路城为独石城,下辖其余十一座堡垒;如果按照驻扎的卫所又可分作都司城、卫城、所城,万全都司辖十五卫七守御千户所,卫所一般以驻地命名。所驻城堡,如无更高的行政长官的治所,一般会以该城所驻守的最高级别卫所来命名。以下为上北路各堡详细情况及现状。
1. 独石城
独石城又称“独石口城”“独石口卫城”,位于赤城县独石口镇,因城南有拔地而起的孤石而得名。石上刻有“一石飞来”“突兀孤秀”两组大字。宣德五年(1430年)移开平卫于独石口,始建独石城,被《图说》称为“九塞孤悬”。正统十四年(1449年)土木之变时,该城为瓦剌所破坏。景泰三年(1452年)设北路参将于独石,同时修复独石城。万历十年(1582年)该城重修。独石城周长六里二十步,城高四丈。该城有四座城楼和角楼,城铺八座,城门三座:东门“常胜门”、西门“常宁门”、南门“永安门”。目该城分管大边一百六十三里,边墩八十座。万历年间驻扎有官兵两千九百七十二名,马骡五百三十八匹。
独石城俯瞰(易弘扬/ 摄)
独石城是宣府镇上北路长城的重要关口,也先后是宣府镇北路、上北路路城,其东、北、西三面皆为长城边墙。口外通多伦诺尔、开平城、土城子等地,地势险要。如今独石城保存较为完整,但城墙包砖已基本不存,三座城门也已不存,只有南门瓮城尚存城门。
2. 马营堡
马营堡位于赤城县马营乡马营村,因正统年间都督杨洪在此驻兵,称“兵马营”,简称“马营”,又名“西猫儿峪”。该堡创筑于宣德七年(1432年),包砖于正统八年(1443年),后被瓦剌占领,至景泰年间又被收复。隆庆初年增修该堡,增修后的马营堡周长六里五十三步,城高三丈五尺,有城楼、角楼各四座,城铺二十四间。城门有四座:东门“宣文门”、西门“昭武 门”、南门“怀仁门”、北门“广义门”。(据《中国长城志:边镇·堡寨·关隘》及河北省文物局所立马营堡文保碑为:东门“宝文门”、西门“昭武门”、南门“广义门”、北门“恒仁门”)设守备官一员,防区内分管大边一百七十余里、二边四十余里,边腹墩台 一百二十一座。有官军一千五百二十五名,马骡一百零四匹。
独石城南门瓮城城门(易弘扬/ 摄)
目前马营堡整体轮廓尚算清晰,四面夯土城墙基本尚存,其中西面城墙建在山坡上,西门、北门瓮城还留有部分遗迹。
3. 青泉堡
青泉堡位于赤城县云州乡清泉堡村。该堡外山下有青泉涌出,绕堡之东,故名“青泉堡”。青泉堡于景泰四年(1453年)筑土堡,隆庆五年(1571年)加修,万历十五年(1587年)包砖。该堡周长二里六十四步 四尺,城高三丈五尺,有城楼两座、角楼四座、城铺一座、城门两座。万历时有官兵二百零九名,马五十一匹,管火路墩十三座。
目前青泉堡东南城墙相对完整,东北和西南两座城门尚存门券,其余城墙基本无存。
4. 松树堡
松树堡位于赤城县马营乡松树堡村,因此地长有松树,故名。该堡创筑于嘉靖二十五年(1546年),万历二年(1574年)包砖。松树堡周长一里三百零六步,城高三丈五尺,有角楼五座、门一座,此外设防守官一员,分管二边二十八里,边墩十四座,火路墩九座。万历时有官兵四百四十四名,马五十二匹。
目前松树堡整体轮廓较为清晰,其中南城墙保存比较完整,西城墙次之,北城墙、东城墙残缺不全,城门尚存。
5. 君子堡
君子堡位于赤城县马营乡君子堡村,据传明嘉靖二十五年(1546年)筑城时,一张姓老人(一说军士)保管工具,城筑毕,工具无一丢失,人谓君子,故名。筑城后万历八年(1580年)包砖,城周长一里三百五十步,城高三丈五尺。设防守官一员,分管二边约十五里,边墩十座,火路墩十一座,有旗军四百八十九名,马十二匹。
目前君子堡西墙保存较为完整,西墙外障墙也尚存,但北墙和南墙仅存西段,东段及东城墙几乎无存,城门也无存。
6. 镇安堡
镇安堡位于赤城县云州乡镇安堡村,该堡含“镇地安边”之意。镇安堡筑于成化八年(1472年),正德六年(1511年)加修,万历十五年(1587年)包砖。该堡周长二里六十六步三尺,城高三丈五尺,有城楼三座、角楼四座、城铺一座、城门一座。设守备官一名,分管边九十三里,边腹墩台七十四座,有官军七百二十五名,马骡六十三匹。
目前镇安堡整体轮廓尚存,但城墙保护状况不佳,城门与戏台残基尚存。
7. 赤城堡
赤城堡位于赤城县城内。该堡由薛禄、李贤率人于宣德五年(1430年)四月开始筑城,正统年间陷没,景泰初年由都督杨洪主持恢复,重修并包砖。赤城堡周长三里一百八十四步,万历年间又将城墙加高至三丈五尺,被称为“金汤”之城。该堡有城楼、角楼各四座,城铺十四座。城门两座:东门为“崇宁门”,南门为“大定门”。该堡有守备官一员,官兵一千五百八十六名,马骡三百五十一匹,分管大边七十九余里,边腹墩台一百零五座。
此外,明时赤城堡兵器贮藏有:大将军炮二十七具,流星炮十三具,无敌手炮三具,子母炮五具,铜炮十二具,铜佛郎机二副,鞭枪五杆,七眼子母炮三具,铜枪一杆,铅子三百个,神铳十三杆。
赤城堡鼓楼(易弘扬/ 摄)
目前赤城堡已经损坏殆尽,城墙、城门都已难觅踪迹,只有城中鼓楼保存较为完好。
8. 镇宁堡
镇宁堡位于赤城县镇宁堡乡镇宁堡村。该堡创筑于弘治十一年(1498年),当时城墙较为低薄。嘉靖二十三年(1544年)以石头砌城,万历十五年(1587年)包砖,此时镇宁堡周长约二里五十七步,城高三丈五尺,角楼六座,门一座。此外有官军四百四十四名,马骡五十四匹,分管大边约九里,边墩九座,火路墩十六座。
今日镇宁堡城墙大部分已不存,原设南门一座,现已不存。
9. 云州堡
云州堡位于赤城县云州乡云州村。元朝时升望云县为云州,云州堡以此得名。宣德五年(1430年)阳武侯薛禄奉命将该堡重筑,正统十四年(1449年)被瓦剌攻破,景泰二年(1451年)都督孙安又再次恢复,景泰五年(1454年)对云州堡包砖。该堡周长三里零一百五十八步,城高三丈五尺,有城楼三座、角楼四座、城铺十七座。城门两座:东门“镇清门”、南门“景和门”。此城东有关厢,又开设南北两门。云州堡内有鼓楼、钟楼、巡按察院、都司分司、守备官署、云州守御千户所官厅、药局、神枪库等建筑和设施。目起初云州堡设守御千户所,后设防守官一员。万历年间,云州堡有官兵五百四十二名,马骡八十匹,分管火路墩二十九座。
目前云州堡东城墙和南城墙毁坏较为严重,北城墙和西城墙保存尚可。两座城门和关厢的两座城门皆不可寻。
云州堡俯瞰(易弘扬/ 摄)
10. 伴壁店堡
伴壁店堡位于赤城县独石口镇半壁店村内。伴壁店堡“东西两面皆山,壁立道旁”,故名。该堡旧时为民堡,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蒙古部落入围猫儿峪达一个多月,于是明廷决定在原有民堡的基础上筑军堡,设防守官一员。然而此时的伴壁店堡城墙低矮、单薄不堪守护,隆庆元年(1567年)又对城墙进行加修,万历十一年(1583年)开始给夯土城墙外砌石。伴壁 店堡周长一里三十四步,城高三丈五尺,堪称“完壁”, 此外还有城楼一座、角楼一座、城门一座。万历时该堡驻扎有旗军一百五十三名,但马只有两匹,其防区内管辖的火路墩有四座。
伴壁店堡北城墙马面(易弘扬/ 摄)
伴壁店堡俯瞰(易弘扬/ 摄)
目前伴壁店堡整体轮廓清晰,城门门券尚存。
11. 猫儿峪堡
猫儿峪堡位于赤城县云州乡猫峪村。猫峪村因猫儿峪山得名。又传说加修旧堡时,墙内铁锅扣一只猫,窜入东山,因而得名。猫儿峪堡又称“猫峪堡”,该堡创筑和加修时间与伴壁店堡相同。猫儿峪堡周长一里二百二十七步四尺,城高三丈五尺,有城楼、角楼各两座,城门一座。设防守官一员,万历年间有官兵一百六十八人,马四匹,防区内有火路墩三座。
目前猫儿峪堡保存较为完好,城墙基本完整,西城墙和东城墙北段保存最佳,城门、瓮城及瓮城城门尚存。
猫儿峪堡城门(易弘扬/ 摄)
猫儿峪堡俯瞰(易弘扬/ 摄)
12. 仓上堡
仓上堡位于赤城县云州乡仓上堡村一带。本堡建于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,隆庆六年(1572年)增 筑,万历十六年(1588年)包砖。仓上堡周长不及一里,城高超三丈,有一座城门,万历时官兵仅有七十五名,马四匹。
目前仓上堡已几乎全毁,仅有部分墙基残迹。
小结
《宣大山西三镇图说》重视地图与文字的结合,一图一说。通过图,边疆宏观形势一览无余;通过说,又补充了边镇防卫的细节。具体到宣府镇上北路,大到各个城堡的方位、地理形势,小到驻军人数、粮草等,真正实现了“为图所以周知远近,为谱所以洞察古今”的思想。
纵观明代长城军事防御体系,存在着明显的“区域防御”特征。其整体性体现在北边长城区域从东到西北,设立辽东镇、蓟州镇、宣府镇、山西镇、大同镇、榆林镇、固原镇、宁夏镇、甘肃镇等九镇进行分镇防御;在每个镇的防守区域当中,不同的地域或段落进行分区、分段防守,不同级别的区域统一于国家整体的军事、政治形势下。整体而言,宣府镇的城堡具有以镇城宣府为中心,各路城堡据守四方的特点。其中上北路因处于宣府镇最北方,故又是城堡分布密集、守卫最险要的地方。这些城堡距离边墙一般在五里以内,遇警时可迅速出战,同时管理各烽墩。从地图中可以看到,上北路城堡处于山间河谷盆地,中间的河谷是进入北京的要道,土地平缓,适合行军。因而明廷在此进行重点防御,层层阻截可能来犯的敌军。此外,在资源供给上,上北路城堡承担了屯田和物资存储的功能,为戍边将士提供了物质保障;在区域发展上,上北路城堡的兴建也为 边境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基础,促进了边境地带的经济发展。
文章作者 中国国家图书馆易弘扬
(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号立场)
▼
发布于:江苏省兴泊证券-可靠股票配资公司-网上股票配资-实盘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